垃圾分类看似是“小事”,实则是“大事”,它既是体现社会文明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标志,更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的重要途径。近年来,嘉峪关市以构建垃圾“分类—收集—运输—处置”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为统揽,通过政府主导、党建引领、部门协作、企业助力、智慧赋能的管理模式,成功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新路径。
制度护航,筑牢分类“根基大厦”
垃圾分类,政策先行。嘉峪关市组建了由30家市直部门组成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班,设立了垃圾分类服务中心,统筹指导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纵深推进。在“党建引领+基层治理”模式下,市级、街道、社区三级党组织建立联动机制,各单位上下一心,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,让垃圾分类工作真正做到惠民利民。
法治是最好的护航者。《嘉峪关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》《嘉峪关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》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相继出台,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了法治化、规范化轨道。从设备投放、管理运行、使用规范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闭环。成功申报省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项目建设市,并获批800万元省级专项奖补资金,为打造垃圾分类智能化绿色样板奠定基础。
设施升级,畅通分类“闭环之路”
平时细心的人会发现,嘉峪关市城市垃圾分类设施已经悄然“变身”。一辆辆崭新的垃圾清运车穿梭在大街小巷,4辆四轮清运车、8辆电动收集车、6辆5吨可回收车、2辆3吨危险废物回收车、7辆餐厨收运车等各类车辆,如同勤劳的“小蜜蜂”,各自承担着不同垃圾的收运任务,为前端分类打牢基础。
生活垃圾分拣中心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,目前已完成90%的进度。不久的将来,这里将成为可回收物的“中转站”,实现低值可回收物的循环再利用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,它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提供强大支撑。
八昼夜滩生活垃圾处理场、餐厨垃圾厂等场所,也在不断优化运行管理。餐厨垃圾厂每天都会“吃掉”35吨来自城区1374家餐饮店及三镇农家乐的餐厨垃圾,通过全量资源化综合利用,为市民筑牢了“舌尖上的安全”屏障。2025年,嘉峪关市累计收运处置生活垃圾54417.10吨、餐厨垃圾7311.63吨,无害化处理率始终保持100%,这一串数字的背后,是城市垃圾分类闭环管理能力提升的最好见证。
政企携手,激活分类“智能引擎”
嘉峪关市首创政企合作分类模式,联合市属国有企业,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种下了“智能种子”。228组智能四分类回收箱体、103台智能二分类回收箱体如同一个个“智能小卫士”,分布在居民小区、中小学校、公园景区等公共区域,还有6座分类驿站,共同构建起了一张智能回收网络,公共区域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%,智能箱体覆盖率超过80%。
依托智慧社区管理平台,城市生活垃圾分拣智能化管理系统应运而生。AI监管、“智眼”分析等先进技术加持,让垃圾分类变得更加“聪明”。它不仅能实时监控垃圾分类的全过程,还能进行数据分析,为“两网融合”提供科学决策。破解传统分类设施居民参与度低、设施维护不善等痛点,垃圾分类工作开启了智能化新篇章。
即时回馈,点燃公众“参与热情”
“没想到垃圾分类还能赚钱,这真是太有意思了!”一位居民高兴地说。嘉峪关市创新垃圾分类回馈机制,为了打破传统积分兑换奖励的局限性,引入了智能回收箱体和实时反馈系统。市民只需通过手机扫码或人脸识别,就能在智能回收箱体自主进行分类投放。箱体内置的称重系统会实时计算可回收垃圾的重量,并将对应金额直接反馈至市民手机账户,真正实现了“即时投放、即时到账”。
将垃圾分类行为与经济收益紧密相连,极大地激发了市民参与的积极性。据统计,投入运行的103台智能回收箱体在1个月内累计投放可回收物3.26吨,系统自动支付环保金额1.46万元。越来越多的市民正主动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,享受着垃圾分类带来的“绿色红利”。
德治润化,传递绿色“生活理念”
嘉峪关市充分发挥媒体矩阵、活动引导、基层自治三大宣教优势,构建起了全方位、多维度的宣传体系。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等为契机,“雄关绿动·分类同行”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轮番上演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培训、“变废为宝”手工赛等活动,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,2025年累计动员居民超10万人次,发放宣传物资6000余份,市民分类知晓率提升至95%。
在街道、社区,探索“党建引领+社区治理+居民自治”管理模式,党员通过亮身份、亮职责、亮成绩“三亮”行动,如同一个个“绿色使者”,带动身边居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垃圾分类。“一人带一户、一户带一楼”,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吹进了千家万户。
开展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,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。嘉峪关市将继续巩固现有垃圾分类成果,加大垃圾分类工作推广力度,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,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其中,让城市幸福底色更加绚丽多彩。